华夏病理学网>>文献管理>>人体病理
华夏病理学网logo
合 作 网 站
登录 用户:  密码:  登录 找回密码
病理 位置:首页 > 文献管理 > 人体病理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第39卷第9期 论著 中文摘要
作者:CJPA 更新:2010年11月26日 来源:中华病理学杂志 浏览:35301 [字体: ]
310.44
青少年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 on renal cell carcinoma of teen-agers[刊,中]/ 饶秋,周婧,章如松,马恒辉,周航波,陆珍凤,周晓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100730)//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582~586
探讨青少年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遗传学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46例青少年肾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46例肿瘤进行von Hippel-Lindau(VHL)基因区域杂合性缺失(LOH)及VHL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共诊断19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 RCC)、9例透明细胞癌、1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和1例不能分类肾细胞癌。19例Xp11 RCC均TFE3阳性,而TFEB阴性。8例肿瘤具有巢状和乳头状结构形态类似t(X;17) ASPL-TFE3型肾癌,6例肿瘤组织学类似t(X;1) PRCC-TFE3型肾癌,4例肿瘤形态像透明细胞癌,1例肿瘤组织学形态文献中未被检索到,表现为细胞核呈毛玻璃样,核仁不明显,可见核沟,肿瘤间质见大量黏液。LOH及VHL突变检测结果显示,仅1例透明细胞癌和1例2型PRCC存在LOH,并且该2型PRCC的VHL基因的一个剪切位点存在胚系突变,553+5 G→C。其余45例均未检测出VHL突变。统计学分析表明TFE3阳性肾细胞癌比TFE3阴性肾细胞癌更倾向于高病理分期(pT3/pT4),并且预后较差(P=0.035)。结论  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肾细胞癌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学形态以及分子遗传学背景。其中Xp11 RCC为最常见的肾癌亚型。TFE3阳性肾细胞癌的预后要差于TFE3阴性肾细胞癌。图12参19(王世贤)
关键词:癌,肾细胞;青少年;分子生物学;预后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02
 
310.44
50例前列腺穿刺组织的电镜观察=Electr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n 50 cases of prostatic needle biopsies[刊,中]/张惠箴1,蒋智铭1,郭慕依2,郑莉1(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 20023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587~590
探讨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超微结构差异,以及中-低分化前列腺癌中前列腺小体和储存空泡的超微结构特征、形成和分泌过程及其病理意义。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6年6—12月就诊的50例临床高度疑为前列腺癌的病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时,在最可能是癌的部位加穿一针,戊二醛固定后作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结果  50例穿刺活检中光镜下42例诊断为前列腺癌。31例电镜下见Gleason 3~5级癌细胞。癌细胞巨大的核仁,与间质直接接触,胞质内见微囊,偶见核分裂象,癌周间质中黏液性纤维增生灶形成是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的区别。31例电镜下见到的癌中29例(93.5%)胞质内有前列腺小体和储存空泡。与良性前列腺分泌细胞一样它们形成于高尔基体,通过顶质分泌或细胞排粒方式分泌到腺腔。结论  电镜有助于鉴别前列腺良恶性上皮细胞。鉴于前列腺小体在中-低分化前列腺癌中的高检出率,它可以成为电镜下鉴别前列腺癌细胞和正常间质细胞以及判断转移性肿瘤前列腺来源的超微结构特征之一。图8参9(王世贤)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诊断,鉴别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03
 
 
310.44
BRG1和BRM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Expression of BRG 1 and BRM proteins in prostatic cancer[刊,中]/刘喜波1,孙爱静1,王诚1,陈丽荣2(1.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312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591~594
目的  探讨SWI/SNF催化亚基BRG1/BRM蛋白在前列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前列腺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配对评价前列腺癌病例良恶性组织中BRG1和BRM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BRG1和BRM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同一病例中,癌组织BRG1平均免疫反应得分为(57.0±9.8)分,远比前列腺癌旁组织的(19.0±4.1)分高,P=0.00 017,而且这种表达的差异在高级别的肿瘤中更显著;BRM呈现异质性表达,癌组织的平均免疫反应得分为(112±17)分,低于前列腺组织的(151±19)分,P=0.0047;同一病例的前列腺和癌组织中BRG1和BRM表达相反;大肿瘤组中癌组织BRG1的平均免疫反应得分与相应前列腺组织的比值明显高于小肿瘤组(P=0.0112)。结论  SWI/SNF复合物蛋白BRG1和BRM的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BRG1的表达增强可能促进前列腺癌的生长。图4参21(王世贤)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04
E-mail:sun_aijing@hotmail.co.jp
 
310.44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的相关性研究=Acquired somatic mutations in non-coding region of bcl-6 gene in germinalcenter-typ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刊,中]赵菁,蔡莺莺,毛洁,周韧(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 310058);赵静,杨开颜,陈国荣(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595~599
目的 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与其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DLBCL行套式PCR检测t(14;18)易位,并经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进行GCB和非GCB分子分型。PCR扩增bcl-6主要突变区,测序检测突变位点。结果 60例中7例(11.7%)发生t(14;18)易位,为主要断裂点发生转位;联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t(14;18)易位检测,筛选出GCB型18例和非GCB型42例;5′非编码区总突变率为20.0%(12/60),GCB型18例中7例突变,非GCB型突变率为11.9%(5/42);+363和+469位点频繁发生突变。结论 DLBCL的bcl-6 5′非编码区发生突变频率较国外低,突变多发生于GCB型中。t(14;18)易位检测有助于DLBCL的分子分型。图8表1文献25(霍临明)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生发中心;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6;易位,遗传;突变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05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90167);浙江省科技厅科学研究基金(2009C33039);浙江省卫生厅科研基金(2006A084)
 
310.44
应用2008版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对4例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重新评估=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 cases of the so-called blastic NK-cell lymphoma, with reference to the 2008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刊,中]/郑媛媛,周小鸽,金妍,谢建兰 ,张淑红,张彦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50);陈刚(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600~605
探讨2008版WHO淋巴造血系统分类对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的重新分类和命名,观察此类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型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起源。 方法 对符合2001版WHO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WHO分类)中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标准的4例,结合临床特点,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按2008版WHO分类进行重新分类。 结果  4例的组织形态均呈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改变,CD56阳性,不表达T、B细胞和髓系标记,EBER原位杂交4例均阴性,均符合2001版WHO分类中NK母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按2008版WHO分类,3例原发于皮肤,表达CD56、CD4和CD123,应诊断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发生于淋巴结,CD56和CD4阳性,CD123阴性,也无皮肤病变,只能暂时纳入来源不确定的白血病-NK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结论  2001版WHO分类中所谓的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实际上是一组异源性肿瘤,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对此类肿瘤的细化分类和准确命名是2008版WHO淋巴瘤分类的一大进步。图7参33(霍临明)
关键词:淋巴瘤,母细胞性;皮肤肿瘤;免疫表型分型;诊断,鉴别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892)
郑媛媛和陈刚对本文有同等贡献,均为第一作者
 
310.44
髓母细胞瘤染色体DNA失衡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Detection of chromosomal DNA imbalance in medulloblastoma b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刊中】/孙雅静1,于士柱1,孙翠云1,王虔1,金树梅1,吴伟翔1,安同岭1(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天津市神经损伤变异与再生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中枢创伤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300052)//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606~610
为了探讨髓母细胞瘤染色体基因组DNA失衡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对16例髓母细胞瘤的染色体基因组DNA获得和丢失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6例髓母细胞瘤中,共有15例(15/16)检测到获得和(或)丢失。有获得者10例(10/16),有丢失者11例(11/16),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和丢失例数的性别及年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单染色体、双染色体、三染色体及多染色体获得和(或)丢失者分别为3例(3/15),4例(4/15),1例(1/15)和7例(7/15)。该组病例共检测到11个有DNA获得(+5q、+6q、+7q、+11q、+15q、+17p、+17q、+19q、+20q、+21q、+Xp)和25个有DNA丢失(-1p、-1q、-2p、-2q、-3q、-4p、-6p、-6q、-8p、-8q、-10p、-10q、-11p、-14q、-16p、-16q、-17p、-18p、-18q、-19p、-19q、-20p、-20q、-Xp、-Xq)的染色体区带;以+7q(6/16)、+17q(6/16)、-14q(5/16)和-10q(3/16)最常见;且-14q均发生在>10岁组。结果提示:大多数髓母细胞瘤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体基因组DNA失衡,常见失衡区带主要位于染色体长臂,+7q、+17q、-14q和-10q与该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14q是导致>10岁组髓母细胞瘤发生的重要因素,髓母细胞瘤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遗传学亚型。图5参14(常秀青)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缺失;核酸杂交
国家973计划分项目(2010CB529405);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重点科技攻关专项项目(06YFSZSF01100);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0JCZDJC19400)
E-mail: tjyushizhu@yahoo.com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0
310.44
移植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过表达内皮祖细胞促进裸鼠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 Improved angeogenesis by 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over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刊,中】李玲1,黄丽1,杨浩1,尹洪超1(1.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学院  基础学院病理学系,北京100730)//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621~626
为了探讨细胞黏附的重要分子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在内皮祖细胞过表达对内皮祖细胞黏附能力以及促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将人PSGL-1 cDNA亚克隆至穿梭质粒,包装扩增病毒。用所产病毒转染大鼠内皮祖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PSGL-1在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用黏附实验检测PSGL-1的功能。将过表达PSGL-1的内皮祖细胞(实验组)移植裸鼠下肢缺血模型,同时设置对照组(转染空载体的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空白组(注射PBS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部位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用激光多普勒检测缺血部位的血流恢复情况。结果显示:PSGL-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滴度可达3.1×1011 pfu/ml。该重组腺病毒转染内皮祖细胞后,PSGL-1表达显著增加,内皮祖细胞的黏附活性增高;细胞移植至裸鼠缺血下肢后,缺血部位实验组新生毛细血管数量为[(41.0±2.2)个/高倍视野]较对照组[(21.0±2.5)个/高倍视野]及空白组[(10.0±1.6)个/高倍视野]显著增加(P<0.01);缺血部位的血流恢复也明显增加[实验组(119.1%±7.0%)、对照组(93.3%±3.0%)、空白组(76.3%±12.0%),P<0.01]。结果提示:转染PSGL-1可增加内皮祖细胞的黏附活性,移植高表达PSGL-1的内皮祖细胞能促进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为改善移植内皮祖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图11参26(常秀青)
关键词:内皮细胞;干细胞;P选择素;新生血管化,生理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72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83113)
E-mail:yhc_0130@yahoo.com.cn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10
 
310.44
CD20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Expression of CD20 in thymomas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刊,中]/杜军,周晓军,印洪林,陆珍凤,周航波(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611~614
目的:探讨CD20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学意义。方法:对179例手术切除的胸腺肿瘤病例,按照2004年的WHO分类标准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重新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并选取其中102例肿瘤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别标记CD20、CKpan、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CD3、CD5、CD43、CD99、S-100蛋白。其中重点观察肿瘤性上皮细胞及背景淋巴细胞的CD20表达特征,其他指标用以标记细胞。同时将所有病例按是否伴有重症肌无力分为两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2例胸腺瘤中,A型7例、AB型32例、B1型17例、B2型15例、B3型17例,胸腺癌14例,CD20表达于肿瘤性上皮细胞在A、AB、B1、B2、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7、84.4%(27/32)、1/17、2/15、0/17、0/14。肿瘤的背景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3/7、18.8%(6/32)、14/17、11/15、11/17、6/14。伴重症肌无力组(40例)肿瘤内淋巴细胞的CD20阳性表达率为67.5%(22/40),不伴重症肌无力组(62例)阳性表达率为35.5%(22/62),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伴重症肌无力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AB型和极少数的B1、B2型胸腺瘤的上皮细胞均具有表达CD20蛋白的特征,这类上皮细胞属于肿瘤性上皮;而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肿瘤性上皮细胞缺乏表达CD20蛋白的特征。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者,肿瘤内B淋巴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多于不伴重症肌无力者。AB型胸腺瘤并非A型与B型胸腺瘤的单纯混合,可能属于不同的细胞起源而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图9参19(齐文安)
关键词:胸腺肿瘤;抗原,CD20;上皮细胞;重症肌无力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08
E-mail: zhouxj1@yahoo.com.cn
 
310.44
鞘糖脂微结构域1相关磷酸化蛋白基因对高转移人前列腺癌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 Influence of phosphoprotein associated with glycosphingolipid microdomains 1 on biologic behavior of human prostatic cancer cell line in-vitro[刊,中]/于文娟1,2,王曰伟2,由江峰1, 王洁良1  崔湘琳1 裴斐1 郑杰 1(1.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 100191;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9)—591~594
目的 探讨鞘糖脂微结构域1相关磷酸化蛋白(PAG1)基因对高转移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1E8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方法  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JM109细菌中GST-Raf1-Ras结合域(GST-Raf1-RBD)融和蛋白的表达,Raf1-RBD能特异性的与活性Ras(GTP-Ras)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融和蛋白诱导表达结果。GST-pull down实验检测稳定转染PAG1基因、转染空载体及未转染的PC-3M-1E8细胞中活性Ra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Ra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用异硫氰酸四甲基罗丹明(TRITC)标记的鬼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和细胞内F-肌动蛋白排列变化。收集人前列腺及前列腺腺癌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PAG1蛋白的表达。结果  GST-Raf1-RBD融和蛋白诱导表达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后在相对分子质量约33 000处出现较亮的GST-Raf1-RBD融合蛋白条带。GST-pull down结果显示PC-3M-1E8细胞稳定转染PAG1基因后,活性Ras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总Ras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C-3M-1E8细胞稳定转染PAG1基因后,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明显减少,总ERK表达无明显变化;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表达明显减少;p21WAF1/CIP1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无明显变化。TRITC标记的鬼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结果显示稳定转染PAG1基因的PC-3M-1E8细胞F-肌动蛋白骨架结构紊乱,丝网状结构不明显,细胞呈长梭形,细胞表面伪足明显较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前列腺组织PAG1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前列腺腺癌组织中随着Gleason分级的增加,PAG1蛋白表达阳性率降低。结论  PC-3M-1E8细胞中PAG1表达上调能降低Ras活性,抑制ERK活化,进一步抑制cyclin D1的表达而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PAG1表达上调可引起PC-3M-1E8细胞运动、侵袭和转移能力降低。正常前列腺组织中PAG1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前列腺腺癌组织中PAG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相关。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肿瘤转移;肿瘤标记,生物学;细胞系,肿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142);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9CB521805);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基金(01003)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0.09.009
| 编辑:CJPA
昵称: 登录会员无需填写
验证: 验证码
 
此评论只供网友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华夏病理学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加载中...
 相关文献管理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年第40卷第2期 论著 中文摘要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年第40卷第1期 论著 中文摘要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第39卷第4期 论著 中文摘要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第39卷第5期 论著 中文摘要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第39卷第6期 论著 中文摘要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第39卷第8期 论著 中文摘要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第39卷第11期 论著 中文摘要...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第39卷第10期 论著 中文摘要...
·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第39卷第7期 论著 中文摘要
  关于华夏病理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互动社区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广告赞助
CopyRight 2006-2008 Some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华夏病理学网
建议使用 IE 6.0 以上 或 Netscape 7.0 以上浏览本站
法律顾问:北京京大律师事务所济南分所

server:46.9ms
皖ICP备06006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