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病理学网>>辞典>>乳腺
华夏病理学网logo
合 作 网 站
登录 用户:  密码:  登录 找回密码
病理 位置:首页 > 辞典 > 乳腺
辞典分类
乳腺——微浸润癌
[主持人]暂无 [编辑] abin  [点击] 1379 [更新] 2007-8-12 20:21
文字描述  
微浸润癌
【定义】
肿瘤的主要病变为非浸润性,但在非特异化的小叶间质中,存在1处或多处明确的、离散的、小的镜下灶性浸润。如果浸润不明确,则应归类为原位癌。有关微浸润癌的概念尚未被完全接受。因此没有ICD-O编码。
【流行病学】
微浸润癌少见,常与原位癌伴发。在乳腺癌中,其发病率<1%。
【临床特点】
微浸润癌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常典型的与导管原位癌伴发,后者病变常十分明显。伴发的原位癌病变常可相应的检测到包块、X线扫描有钙化或乳头溢液等;基本临床特点见导管和小叶原位癌。
【组织病理学】
诊断微浸润癌的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与微浸润癌诊断相协调的病变最大直径,对诊断微浸润癌尤其有价值。

〖大小极限〗

微浸润癌的大小极限定义在1 mm。在日常的工作中,相对于较大的浸润病灶(>1 mm)诊断微浸润癌极少。作为评判标准,微浸润癌单个浸润灶最大直径≤2 mm,或在2~3个病灶中最大直径没有≥1 mm 。有的研究没有规定最大直径标准或诊断标准;其他研究规定了微浸润癌所占组织切片表面的百分比。有些研究则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型,即病变仅由单个细胞组成及病变由细胞簇和/或无级别肿瘤小管组成,但没有提供最大直径、范围或微浸润病灶的数量。还有更精确的标准为不受数量限制的、明确离散分布的间质浸润灶,但直径均<1 mm;1或2个微浸润灶,直径≤1 mm;单个浸润灶≤2 mm或3个浸润灶最大直径≤2 mm。
有些人提出,虽然在特化的小叶间质和导管周围基底膜内存在明确的血管腔,微浸润癌的定义应要求浸润性肿瘤细胞超出特化的小叶间质。

〖相关病变〗

经典的微浸润癌常发生在高级别DCIS的较大区域。此时,瘤细胞群常延伸累及小叶单位或良性病变区域。
微浸润癌不仅与所有级别DCIS,包括乳头型DCIS有关;也与其他浸润性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相关,如小叶肿瘤。这至少表明,某些类型的小叶肿瘤是浸润性癌真实的癌前病变。

〖间质反应〗

在导管周围/小叶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或促纤维增生性间质的背景中,常存在微浸润,粉刺型DCIS的存在常是病变的特点。在平片上,病变结构可明显呈角状,产生类似浸润癌的特征。病灶的基底膜不连续,但没有完全丢失。同样,肌上皮稀少,但极少完全缺乏。

〖形态学改变〗

当真实的浸润延伸至非特化的间质时,瘤细胞岛常会形成明显不同的形态学生长方式,这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非特殊型)更为典型,这也明显有别于小叶癌的组织生长方式。

〖鉴别诊断〗

当对是否存在浸润有怀疑,在复切和免疫组化检测肌上皮后仍不能确定存在浸润时,应诊为原位癌。同样,因为没有肯定的证据,可疑病变在更深水平消失,也不能诊为微浸润癌。
浸润常伴有肌上皮细胞免疫反应活性消失,多种标记物可用于证实肌上皮细胞。最有价值的标记物包括SMA、calponin和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特别是后者较少与肌纤维母细胞产生交叉反应。
【预后和预测因素】
真正的乳腺微浸润癌极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通常按DCIS来处理。但是,由于缺乏微浸润癌的统一标准,对微浸润癌的生物学行为了解极少。进来的文献表明,由于缺乏统一的微浸润癌诊断标准,研究结果也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有的结果认为,最大直径<1 mm的有限数量的微浸润灶或直径<2 mm的单个浸润灶,没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证据。也有的研究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达到5%或20%。38名因微浸润癌(单个浸润灶<2 mm或3个浸润灶直径没有≥1 mm,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行乳腺切除的妇女出现复发或转移。相关的研究很少,也缺乏相同的诊断标准。在可能的短期随访中,结果表明此类肿瘤预后极好。
在实际工作中,病理医师常规检查标本不可能耗费太多的精力,因此,遗漏小的浸润癌灶是十分可能的,尤其在原位癌病变广泛存在时。所以,对于伴/不伴有微浸润癌的广泛DCIS患者进行乳房切除术时,最好要常规清扫腋窝底部淋巴结或前哨淋巴结进行检查。病理报告应提供数个浸润灶中最大病灶的大小,并在诊断时注明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如1.3 mm、2个浸润灶、免疫组化等。
在缺乏可信的随访数据,并且微浸润癌定义未被广泛接受前,乳腺微浸润癌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概念,因此其尚未达到WHO公认的疾病诊断标准。
 以下为相关图片和病例信息,只有注册已登陆会员才能查看!
昵称: 登录会员无需填写
验证: 验证码
 
此评论只供网友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华夏病理学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加载中...
 相关辞典
  关于华夏病理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互动社区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广告赞助
CopyRight 2006-2008 Some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华夏病理学网
建议使用 IE 6.0 以上 或 Netscape 7.0 以上浏览本站
法律顾问:北京京大律师事务所济南分所

server:66.4ms
皖ICP备06006171号